学校社工站多维度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助力网瘾少年回归校园 社工案例计划

来源:学校案例     2024-09-04 浏览:
分享到:

  来源:自今年五月,德清县第五中学社工站入驻德清县第五中学以来,社工立足实际,从家+校+社多方面多角度出发;

  在开展需求调研时,进行了教师、家长及学校的分类分级调查,偶然一次接触到了服务对象的家属,在沟通交流中社工得知了服务对象的大概情况,后续主动跟进。

  4.服务对象性格特点:孤僻,不爱与人交谈(包括自己的家人),喜欢沉浸在游戏世界里,但其实内心单纯,没有太多坏心眼,有正义感,心地善良

  5.服务对象人际关系:由于喜欢打游戏,服务对象平时并没有什么交心好友,几乎只有网络上一起打游戏的网友,人际关系网比较单一

  6.服务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服务对象父母都是普通工厂职工,收入一般,家里还有一位年长的奶奶,加上服务对象自身还不具备工作能力条件,家中只有其父母二人有收入来源,平时必要支出主要是学业方面以及家庭生活方面。

  服务对象小康小时候家庭关系和睦融洽,父母一直将他捧在手心呵护长大,因此他小时候也十分开朗爱笑;

  但伴随着他的长大,学业上的经济支出越来越大,年迈的奶奶也已完全失去了收入来源;

  渐渐地,家庭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父母二人则成了这个家庭唯一的经济支柱,但天公不作美,由于疫情的影响,父母就业的工厂也不得不进行裁员,其母亲张阿姨(化名)就是其中一位,这使得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而后张阿姨进入了一家工厂打零工,工资收入微薄,夫妻两个人不得不选择经常加班,也只有这样工资才能多一分是一分。

  小康本身是心思单纯的一个人,没有什么坏心眼,但因家庭状况的改变,导致他从一个开朗爱笑的男生变成了一个过度依赖虚拟网络的所谓的“不良少年”;

  由于经常需要加班,父母亲也逐渐忽略了对他的关心与陪伴,这使得16岁的小康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脸上也逐渐失去了笑容。

  在与小康的父母、奶奶、老师同学及小康本人沟通过后,社工得知小康平时“三点一线”,早上去上学,学习结束就回到家,有时也会不回家,而是直接去网吧;

  很多时候父母亲彻夜加班并不知情,而奶奶虽未明说,社工却也能够大概猜出小康其实经常在网吧通宵,老师同学对他的评价就是经常旷课,上课喜欢睡觉,也不愿与人多说一句话。

  社工一直在积极地与服务对象本人、服务对象母亲和服务对象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从多个角度为切入点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不难看出服务对象小康目前还处在叛逆期,遇到挫折和压力时缺乏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善于与他人沟通,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差,而且还有一定的网瘾。

  “小时候过得真的很快乐,无忧无虑的,父母经常会在周末带我外出游玩,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我已经一个礼拜没见到他们了,还是在家里上上网比较开心,不然实在是没什么意思,而且读书就一定有出息吗?

  学校里交不到朋友,但我在网上可以啊,打游戏的时候我可以交到好多朋友……”

  在与小康的沟通过程中,社工得知,平时小康父母对他关心不够,近期仅有的几次对话也都是讨论学习成绩,只要成绩一下降就会受到父母的一顿乱骂,这让小康觉得父母十分冷漠, 反而导致他越来越颓废不愿学习;

  综合了很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他觉得只有在游戏里才可以展现出真正的自我,只有通过打游戏才能得到快乐,渐渐地也开始逃课去网吧“过把瘾”。

  但其实他内心深处很讨厌这样的自己,每每想积极向上,父母的谩骂就会将他打回原形,他其实很希望可以改善现状,多交些充满正能量的朋友,成为老师同学父母眼里的好孩子。

  社工能作为小康和他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作为转达者将双方的真心话告知另一方;

  小康父母也会积极配合社工的要求;村委承诺会在需要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帮助。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人在情境中理论认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关于人的假设主要是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之上的,按照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观点,理解一个 人不能够仅仅从生理因素出发,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心理和社会这两个重要因素。

  换句话说,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三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是把人看做孤立的个体,而是把人放到特定的情境中来理解就成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必然选择。

  针对于本案服务对象小康的情况而言,作为一个青春期还未完全结束的青少年,他极度需要来自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与关注,但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小康的关心,成绩下滑时还在言语上对其严厉指责,严重的沟通问题也引发了小康的一系列问题;

  老师、同学与他的交流较少,在他逃学后,老师选择直接告诉家长而不是找到小康和他交交心,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也存在一定问题;

  服务对象小康对自己的现状比较迷茫,面对学习压力大、缺少父母与学校的关爱、学习成绩下滑以及与父母交流少等情况;

  他一味地认为网络游戏可以带给他快乐,希望通过社工的一系列措施,能够帮助小康改变现状,慢慢地走出网络游戏世界,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和同学眼中的好朋友,最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追求,成为自己心中想成为的样子。

  (1)社工层面:建立与小康之间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鼓励小康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交流,不可疏离同伴群体,在学校应多跟同学接触、沟通,一起观看网络案例,普及网瘾恶果,引起小康对自己人生的重视;

  (2)家庭层面:社工积极鼓励小康父母与他多多交流,不能仅因成绩下滑而不由分说地对小康进行指责,除了学习,他们还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多加陪伴,抽出空来带上小康出去逛逛,多了解一些兴趣爱好等;

  (3)学校层面:社工与老师同学积极沟通,建议他们多与小康交流,帮助其制定学习计划,平时多多给予关心;

  (4)社会层面:除了建议小康加强与家人及外界正能量的群体交流,远离社会不良群体之外,社工在开展社区教育和社区宣传时,会建议他作为一名志愿者参与进来,也会定期举办青少年社区活动为其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平台。

  第二步:通过上门访谈、日常关心和生活需求支持,与服务对象和他的家庭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第三步:主动探索服务对象问题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从实际情况出发为他制定服务计划;

  第四步:从多个角度出发,为服务对象提供生活、人际关系和学业上的支持帮助;

  第五步:巩固服务效果,后续定期跟进以避免问题的重复发生,确保服务的有效性。

  本案依据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直接治疗技巧与间接治疗技巧,结合了服务对象实际情况采取服务介入。

  (一)直接治疗,准确了解服务对象信息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1.根据服务对象母亲介绍,以前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不错的,虽然因为自己工作太忙的原因,和孩子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少,但还是觉得他长大了可以自己独立,再加上很有正义感、喜欢帮助人,对他是很放心的。

  可是读了高中后,感觉小康与自己的沟通变得更少了,甚至有时候脾气也很暴躁。在此期间社工也与张阿姨聊到青春期学生的普遍现象,也对小康的为人处事做出了肯定。

  2.根据班主任老师描述,小康与身边的同学极少交往,很少与人言语,有时还有学生反映他和社会上的闲散青年聚堆;

  在得知这些状况后,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的心里都非常着急,因为抛开学习成绩下滑不说,就怕他与不良青年接触会惹出事端,而班主任第一时间告知了家长,经过双方一起多次劝说也没有任何改变。

  现如今对小康的期望并不高,一是远离不良青年,二是在学校好好读书,成为一个有志青年。

  3.通过和小康父母老师的多次交谈,社工对小康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通过小康父母的搭线,社工与小康进行了第一次访谈服务,那天是周末,小康正好在家中休息,手中还操控着键盘很认真地在打游戏。

  于是社工在一旁耐心等待小康将这局游戏玩好,而后他似乎感受到了社工的注视,便在这局打完之后开始了和社工的对话,一开始只是聊一些琐碎,可能也是感受到了我们的真诚与关心,小康也逐渐打开心扉主动跟我们交流了起来。

  不过这一次访谈只是简单地讲述了一些家里的近况,不过服务对象母亲张阿姨告诉社工他好久没和别人说过这么多话了。

  每当自己想袒露心声的时候,其父母就会因成绩对他进行指责教训,经常以自己养他多不容易为说辞给他施加压力,这反而引起了小康的反感,对他的成长起了反作用。

  一开始她很讶异,夫妻二人也是为了这个家在努力,为了给他一个好的未来才加班加点地工作,试问哪个父母不愿意和自己的孩子多呆一会儿呢?

  社工举了一些类似的例子,并建议她换位思考,希望她能设身处地地为小康考虑一下,对孩子的教育不可以各执己见,也不可一成不变,小康一直在改变,但只有父母没有发现,小康母亲表示认同,自己以后会多加注意。

  2.社工在向学校老师、同学了解情况时发现,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和小康的交流都很少,可能由于一两次小康的不理睬,同学们就认定小康是一个“坏孩子”,自觉与他疏远了起来;

  而老师也并非万能,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需要老师去管理,有时确实无法照顾好每一个人;

  因此也忽视了对小康的关心,在发现大问题时也选择直接联系家长,认为这样才是最快解决问题的办法。

  社工也针对小康的情况专门与老师进行了沟通,老师很快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表示目前会将注意力多集中在小康身上,首先解决他的旷课问题。

  3.针对社会上的网友或者不良群体,社工和小康进行了彼此约定,他也答应以后会远离社会上的不良群体,但不能保证自己不玩游戏,社工表示凡事都需要个过程,可以慢慢戒掉网瘾,合理安排使用电脑的时间和用途。

  在后续的几次访谈见面中,社工会邀请小康父母一起进行会面,尽量选择大家都有空的时间开展访谈服务,而小康的父母也十分配合社工的工作,有时候会专门请假,这也足以看出他们对这件事的重视。

  起初大家坐在一张桌子前都不出声,现场气氛会有些尴尬,能够看出来平时家中是怎样的气氛,社工率先开口打破平静,从聊一聊日常生活的小事为突破口找到话题。

  社工:“最近天气也挺不错的,不如什么时候一起出去走走吧,后山的风景也是很不错的。”

  社工便在一旁观察记录,即便有时候会突然冷场,还是能小康父母脸上看出他们是很开心的,就连小康心情也不错;

  随后社工便看准时机将话题慢慢引到了学习上面,而他似乎有些抵触,但在社工与父母的鼓励之下,小康还是答应了父母以后不会再旷课逃学了。

  在经历了几次访谈服务后,有时服务对象小康还会主动前来幸福邻里和社工打招呼,相信已经建立了较为良好的专业关系,而从其母亲处得知服务对象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的表现都和之前不大一样了,总体情况在不断好转。

  为了巩固服务成效,避免小康再出现以前的问题,社工会经常邀请他来参加活动,有时也会请他来做入户走访或者村社区环境治理的志愿者,以此来构建个人自信度,强化自我认同度,锻炼自身社交能力。

  社工常规工作过程记录;社工与服务对象本人访谈;社工与服务对象家人访谈;社工观察服务对象改变程度;服务对象服务成效自评等。

  经过1个多月的个案服务,小康逐渐敞开了心扉,到最后和社工做起了好朋友,也发展成为了社工站志愿者队伍的一员,尽管肩负着繁忙的学业,但他还是会尽量抽空前来做志愿者和参加活动。

  同时他也不再依赖网络游戏,更重视学业与家庭,还会经常和父母一起去买买菜做做饭,期间社工也给予了绝对的陪伴与支持。

  一开始和服务对象的沟通就成了问题,他不愿与人有过多的交流,不肯打开心扉,使得前期介入很有难度;

  但随着社工、父母和老师同学的相互配合,服务对象与社工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因此之后的服务和访谈也逐渐顺畅,且目标完成度相较于之前会更高,再之后服务对象也有了自我学习和自我改变的能力认知,开始敞开心扉,主动积极性也慢慢提高。

  包括本次案例,许多关乎青少年成长道路上问题的个案几乎都是家长向社工求助,或者社工主动探索主动挖掘,很少有服务对象自己主动求助的;

  首先应该明确个案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之后再继续开展后续服务工作,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从接案开始就应该将服务对象本人作为切入点,将自身、家庭、学校及社会等环境作为媒介多角度地进行探究,而不是一味地从服务对象身上找问题。

  因此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十分重要,而且不仅仅是社工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还有服务对象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都需要社工进行搭建维护,只有在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为后期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而是应该换位思考,用同理心去了解服务对象内心深处的想法,不可一味地谩骂或者指责,要获得服务对象对我们的认同感;

  以专业有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去处理每一个细节,当然社工也需要将上述反思总结合理地告知服务对象父母与老师,让他们把握自己的身份去解决与服务对象的相处方式。